第一阶段(1926~1951)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
1926年至1951年国际乒联共举行了1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7次在欧洲举办,仅1939年是在埃及举行。参赛队主要来自欧洲。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获得57.5项冠军,捷克斯洛伐克队获25.5项,英国10项。除欧洲以外,只有美国获得过8项。
这一阶段,欧洲队占绝对优势。其中,找不到一个亚洲和非洲选手获奖的名字,因此称为欧洲全盛时期。在这期间,乒乓球拍经历了从木板到胶皮拍的较大变动,规则的改变和器材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如球台由4.8英尺长增至5英尺,球网由6.5英寸高降为6英寸,球从软球改为硬球。对比赛时间也做出规定:一场三局两胜的单打,不得超过1小时,五局三胜的比赛不得超过1小时45分钟,禁止用手指使球旋转的那卡尔式发球。
上述改革,是针对赛场上曾经出现的情况作出的。第10届世乒赛中奥地利对罗马尼亚男团决赛竟然进行了31小时,一场单打进行了7个半小时,而1分球曾打了1小时20分钟。改革措施开辟了新技术、新打法的发展道路。这一阶段以“使用胶皮拍,以及与使用胶皮拍相适应的以削为主或削攻结合打法”为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1952~1959)日本队震动世界乒坛
乒乓球运动从西方的欧洲传到东方的中国、日本后,直到1952年,日本乒协参加了在印度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乒赛。日本选手执海绵直拍,以远台长抽进攻的打法展现锋芒,一举夺得女团、男双、男单、女双的4项冠军,佐藤博治成功地运用海绵拍的进攻型打法将乒乓球技术推进到快速阶段。长抽打败了削球,进攻战胜了防守,日本的进攻打法打破了胶皮拍形成的一整套作战方法。
于是,“海绵球拍,以及与使用海绵拍相适应的远台长抽打法”,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世界乒坛的优势从欧洲转到亚洲。
第三阶段(1959~1969)中国队崛起,朝鲜队崭露头角
我国乒乓球运动迅速发展。1 953年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20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列第一级第十名;女子列第二级第三名,处于年轻时期。
1959年,正当日本处于高峰状态时,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比赛中,我国选手容国团击败所有外国名将,为我国所有体育项目夺得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
容国团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世界乒坛为之大震。这项世界冠军的取得不仅大振国威,更重要的是把乒乓球历史推进到了一个以近台快攻为主的新阶段。
日本为了对付中国的近台快攻和欧洲削球,钻研出一种弧圈球;此时欧洲也并非毫无实力,其下旋球强得厉害,人们形容它转得连起重机也吊不起来。日本的弧圈型上旋球,欧洲的下旋球,我国的近台快攻各有所长,1961年在我国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上中、日、欧一番激战势在必然。
日本人以弧圈球横扫欧洲,气势不凡。中国一手对日本,一手对欧洲,快攻打法威风凛凛,徐寅生对星野的十二大板,板板打出威风。中国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庄则栋、邱钟惠分获男、女单打冠军。
1961年至1965年,中国队又以独特的快攻打法,夺得11项冠军,其中在1965年的第28届锦标赛中,中国队夺得了5个冠军,达到了中国乒乓球运动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也标志着中国乒乓球男女队均已进人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的近台快攻确立了“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开创了以速度为主的新时期。使用“正胶海绵拍,以及与使用正胶海绵拍相适应的近台快攻打法”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队没有参加第29、30届世乒赛,7项冠军是在日本与欧洲、朝鲜各队之间争夺的。在第29届世乒赛中,朝鲜男队连续打败了欧洲强队,夺得团体亚军,女队也
成为世界强队之一。
世界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不仅从欧洲转移到亚洲,而且主要转移到中国,而欧洲乒乓球运动一落千丈,进入了彷徨的年代。
第四阶段(1971~1979)欧洲队复兴,中国队重整旗鼓
欧洲的兴变:欧洲向何处去?经过长达10余年的彷徨探索,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欧洲人把中国的快攻与日本的弧圈结合起来,即把“快”与“转”结合起来,把“近”与“远”结合起来,思路合理,于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经过艰苦的训练,欧洲选手一反常态,弃守为攻,弃削为拉,开创了以弧圈球为主的新局面,形成了以弧圈球为核心的全新打法,产生了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两面拉弧圈等多种打法。
20世纪70年代,第31届世乒赛上,欧洲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的年轻选手,如瑞典队的本格森,匈牙利队的约尼尔、克兰帕尔,南斯拉夫的舒尔贝克、斯蒂潘契奇,捷克斯洛伐克的奥洛夫斯基和前苏联的萨尔霍扬等。19岁的瑞典选手本格森,左手横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连续战胜了中国队和日本队的强手,一
举夺得男单世界冠军。第32届世乒赛上,瑞典男队打破了亚洲保持长达20年之久的团体冠军纪录,捧回了斯韦思林杯,至此欧洲的乒乓球复兴了。“使用多种球拍,以及与各自使用的球拍性能相适应的多种打法”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五阶段(1981~1988)中国队攀上世界高峰,演变成“中国打世界”局面
1981年,中国队在第36届世乒赛上囊括了7项冠军及5个单项亚军,创造了世界乒坛55年来由一个国家包揽全部冠军的空前纪录。此后,在第37届、38届、39届世乒赛上,又连续3次夺得6项世界冠军。但在1989年的第40届世乒赛上,成绩滑至低谷,男队丢了团体、单打、双打冠军。
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男队从登顶到跌入低谷,都是与欧洲队交手的结果。以男团决赛为例:第36届,中国男队5比2胜匈牙利队;第37届,中国男队5比1胜瑞典队;第38届仍然以5比0胜瑞典队;第39届,5比0再胜瑞典队;到了第40届,却以0比5败在瑞典人手下,结束了世界乒坛多国抗衡的格局。正胶快攻打法遇到弧圈球打法的极大挑战,遇到困难。
第六阶段(1991~ )世界打中国,中国队重 攀高峰
中国队在第36届世乒赛上史无前例地包揽了7项冠军。自1988年乒乓球项目进入奥运会以后,欧洲乒乓球职业化迅速发展,各种比赛频繁,加上待遇优厚,极大地促进了欧洲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世界打中国”也成绩卓著,在第41届世乒赛上,欧洲男队囊括了团体前5名,以瑞典为首的欧洲男队,已领先于中国
队和亚洲各队。
中国男队走出低谷,是从男双项目最先有所突破。由第40届世乒赛的第三名开始,一直升到第42届的男双金、银、铜牌以及混双的金牌。
在第43届世乒赛上,中国队继1981年囊括冠军之后历时14年,又一次从低谷奋起,夺得全部比赛的7项冠军,真正重攀I岛峰,再创辉煌。
第43届中国队的全胜,改变了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世界乒坛的实力次序。在第44届世乒赛上,中国男女队再次保持荣誉,夺得6金。1999年第45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中国队又一次大获全胜,包揽了5个单项的冠亚军。但在第二年举行的第45届世乒赛团体赛上,中国男队再一次负于老对手瑞典队,在“小球时代”的最后一次世乒赛中失去了斯韦思林杯。
2001年在大阪举行的第46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再次创造奇迹,继1981年第36届、1995年第43届之后,第三次包揽了全部7个项目的冠军,使得中国队在步人“大球时代”后,再次从整体上走在了世界乒坛的前面。其中男团半决赛_刘国正对金泽洙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斗,成为世乒赛历史上又一经典场面。但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乒乓球运动也不得不面对长期以来中国队一花独放的尴尬局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