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打球的球友都知道,乒乓球拍上的胶皮摸上去有一种黏黏的感觉,那么胶皮的黏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又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中国的传统胶皮(以红双喜和729为代表)大部分是黏性胶皮,黏性是从何而来呢?是因为胶皮表面多了一层“盖胶”,盖胶采用了不完全硫化的特殊工艺,因此黏性大,但同时反光度较高。
球友们也都应该有体会,特别是晚上在日光灯下看,黏性胶皮的反光度比涩性胶皮要高,因此国际乒联对胶皮的反光度也有要求。
盖胶在反复地击球过程中会被磨损,且容易氧化,为了保证黏性的持久,盖胶通常较厚,因此传统胶皮的厚度多为1.7毫米左右,重量也要超过涩性胶皮(1.6毫米)。
因为国际乒联规定套胶总厚不能超过4毫米,因此,市场上销售的套胶多配2.2毫米的海绵,而国手多用2.15毫米海绵,大概是因为有机时代国手胶水刷得厚的缘故吧。
黏性胶皮一般厚且硬,胶粒稍短,因此第一速度较快,这正符合大多数中国选手的击球特点:击球时间早,多在上升期或最高点。同时,黏性胶皮多搭配国产的硬质海绵,形成独特的略为“发死”的手感,便于借力,搓球、加转出色,发球易控,拉球二跳;但过黏的胶皮表面往往会影响出球速度,同时国产黏性套胶在中远台的表现也不如在近台出色,因此不少球友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中远台战斗力更强的涩性外套。